-

中芯国际75亿美元再扩12英寸产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微电子制造
2022-08-30

近日,中国晶圆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发布公告,与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订立并签署《中芯国际天津 12 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拟建设 12 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


协议显示,拟建设的 12 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规划建设产能为 10 万片 / 月,可提供 28 纳米至 180 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等领域,拟选址西青开发区赛达新兴产业园内。同时,中芯国际将在西青开发区全资设立一家生产型独立法人公司,注册资本为 50 亿美元,投资总额为 75 亿美元(约合 505.9 亿元人民币)。


据悉,公司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在西青开发区全资设立一家生产型独立法人公司(简称“西青新公司”),注册资本为50亿美元,本项目投资总额为75亿美元(约合505.9亿元人民币)。


逆周期扩产的几个理由

8月22日,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在最新的报告中,将今年的全球芯片销量增速预期从此前的16.3%下调至13.9%,并且预计2023年芯片销量仅增长4.6%,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对比来看,2021年全球半导体芯片销量增速高达26.2%。


近来半导体行业正值下行趋势,诸种因素叠加下的全球市场前景并不乐观,消费电子疲软遭遇一众半导体企业砍单,但工业控制、高性能计算、车规级、光伏等领域尚在发展期,未来或可迎来放量时期。此次中芯国际扩产,逆周期增加厂房数量,首先是对中国市场有着充足的信心,国内芯片销售额占据全球市场的四成,但自给率不高,受到多重组合制裁后,必然迎来一波国产化的需要,中芯国际正好承接这部分的需求。并且近期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工业控制、光伏等并不需要先进制程,成熟制程目前在全球仍然占据很大的一部分份额,特色工艺也将成为晶圆厂所要发力的方向之一。其次是扩建厂房本身有一定时间周期,逆行周期下扩产,将来在需要放量的时候,有利于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本来市场调节就具有滞后性,逆周期扩产可以帮助调节这部分滞后性,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


此外,中芯国际营收状况良好,在其公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上,上半年实现营收 245.92亿元,同比增长52.83%。公司上半年净利润77.87亿元,同比增长52.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52亿元,同比增长19.27%。中芯国际预计第三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将与第二季接近,处于较高水平;第三季度收入环比增长0至2%,毛利率介于38%至40%之间。在公司经营曲线上,建设、研发等支出需要达到一定的比重,经营状况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将公司利润最大化,因此中芯国际在半导体上行周期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后投入扩产,也是为了促进公司有效利用现金流,增加利润空间。晶圆制造考虑到设备折旧的诸多因素,规模扩大有助于降低成本,积累更多资产投入研发先进工艺,并且抗风险能力增强。


扩产步履不停

因此中芯国际近年来始终保持着扩产的步伐。


2020年7月31日,中芯国际与北京开发区管委会共同订立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有意在中国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负责建设新的晶圆厂,聚焦于生产28nm及以上集成电路项目。12月,中芯国际全资子公司中芯控股、国家大基金二期和亦庄国投合资建立中芯京城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京城”),注册资本金为50亿美元。


2021年3月,中芯国际宣布在深圳再建一座12英寸晶圆厂。据公告披露,项目的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9.74亿元),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实现最终每月约4万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今年1月4日,中芯国际临港基地宣告正式启动建设。公司公告显示,中芯国际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有意在临港自由贸易区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主要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据悉,该项目计划投资约8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5.21亿元),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5亿美元。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晶圆厂正是从微小的、扎实的步伐出发,逐步地扩大规模、增加产线,才有希望成为寒冬酷暑里始终坚挺的存在。作为密集资本投入的行业,无疑每一步都可能会决定企业的未来,这是中芯国际迈出的一大步,此刻需要不仅是信心,还有勇气和魄力。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肯定的是,中芯国际始终坚持着成为世界级晶圆大厂的梦想,为了民族芯片的未来,在持之以恒地一步步前进。



分享